访顾樵水

空城来往但榛砾,恻恻寒螀啼路侧。
徙药寻君立板桥,野葛覆垣改行迹。
池边瘦草不胜霜,林外闲花似相识。
吾歌子谣悲复悲,疏雨深烟织空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顾樵水》是清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诗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访顾樵水》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访顾樵水》的作者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多位著名文人的好友。在清初时期,朱鹤龄放弃了科举考试的道路,致力于学术研究,与众多文学巨匠如钱谦益、吴伟业等人有着深厚的交谊,并共同切磋学问。他的学术成就体现在他对经典文献的研究与注解上,如《尚书埤传》、《禹贡长笺》等作品。朱鹤龄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捕捉和深情描绘。
  2. 诗作内容:《访顾樵水》中,“空城来往但榛砾,恻恻寒螀啼路侧”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一幅荒凉而凄凉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接下来的诗句“徙药寻君立板桥,野葛覆垣改行迹”,则以更为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环境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也加深了诗作的主题深度。
  3. 艺术特色:《访顾樵水》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该诗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暗示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其次,诗人采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此外,诗中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4. 文化意义:《访顾樵水》不仅是朱鹤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也是清代诗歌的一个缩影和代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生命、宇宙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理解。这首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赞誉,其影响力还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朱鹤龄的《访顾樵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美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深入思考和表达。这首诗作不仅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