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台感怀

荒台碧血秋光老,西施行处寒烟绕。
战垒年年换绿苔,白云不散吴宫草。
西山月影吊麋踪,锦帆泾外涛声小。
花落乌啼黯断魂,越台榛蔓共黄昏。
兴亡长恨何时尽,霜叶飞飞带泪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姑苏台感怀》是清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的学识深厚,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如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毛奇龄、万斯同等都有深厚的交往,并受到他们的切磋影响。

  2. 诗作原文
    荒台碧血秋光老,西施行处寒烟绕。 战垒年年换绿苔,白云不散吴宫草。 西山月影吊麋踪,锦帆泾外涛声小。 花落乌啼黯断魂,越台榛蔓共黄昏。 兴亡长恨何时尽,霜叶飞飞带泪痕。

  3. 诗歌解析

  • 意境描绘:《姑苏台感怀》通过描绘秋天的荒凉景象和历史的变迁,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受和对现实的无奈。
  • 情感表达:诗中的“花落乌啼”和“越台榛蔓”等意象,不仅传达了季节更迭带来的哀愁,也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悲哀。

《姑苏台感怀》不仅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歌,也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蕴深远的作品。它通过对古代建筑的描写和历史的反思,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