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孝经 诸侯
译文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介绍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著作,其内容主要涉及孝道和伦理道德问题。
《孝经》的《诸侯章第三》部分阐述了诸侯应有的孝行标准。《孝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经》中的《诸侯章第三》强调了诸侯应当保持谦逊与谨慎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个人的尊荣。其次,根据不同的社会层级,《孝经》提出了不同等级的孝行要求。例如,天子之“孝”要求尽职尽责地关爱亲人并教化百姓;而诸侯之“孝”则要求其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节制用度,以保全国家和人民的和乐相处。这些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及其对个体德行的要求。
《孝经》还提到了诸侯如何通过节约用度来确保国家的长久富贵。这一点表明,古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影响自身,还会对社会产生广泛的效应。因此,诸侯需要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来维持国家的繁荣昌盛。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说,《孝经》不仅是一本教育书,更是一本关于治国理政的书。它通过讲述孝道来阐述政治伦理,强调领导者应当具备的道德操守。这种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相结合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孝经》的《诸侯章第三》不仅提供了关于孝行的指导,还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治理智慧的追求。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