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孝经 孝治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介绍
《孝经》并非由孔子所著,而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该书作为儒家经典的代表,自成书以来,对于孝道和孝治思想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孝经》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著作的重要载体,而且其内容涵盖了关于孝道和孝治的深刻哲理,是历代儒生研习的核心经典之一。
《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作,成书于秦汉之际,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或后人附会的产物。尽管有争议存在,但该书的内容确实表明了五种孝道的义理,并阐述了历代的孝治法则,对万世的政教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不断丰富着《孝经》的理论与实践。
《孝经》不仅仅是一本道德修养书籍,它更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书中提出的孝治理论不仅适用于家庭关系,也适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孝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观,贯穿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解读《孝经》,可以更好地理解孝道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孝经》作为一部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以孝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架构。通过对《孝经》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