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孝经 孝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注释:

  1. 明王:贤明的君主。
  2. 遗:遗漏,忽略。
  3. 万国之欢心:指得到全国上下的拥护和爱戴。
  4. 事其先王:为先王(即国家)尽力服务。
  5. 治国者:治理国家的领导者。
  6. 鳏寡:指老而无妻的人,也泛指没有依靠的老人。
  7. 士民:古代对士人、平民的统称。
  8. 生则亲安之:在孩子出生时,父母就为他们创造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
  9. 祭则鬼享之:祭祀的时候,祖先也会得到祭祀。
  10. 四国:四方的国家。
  11. 觉德行:有道德修养的德行。
  12. 有德:指有道德修养。
  13. 四国顺之:四方的国家都顺从他。
  14. 《诗》:指《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赏析:
本篇通过讲述古代明王以孝治国的故事来说明孝道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明王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是因为他们对孝道的尊崇和实践。他们不会忽视小国的臣子,也不会侮辱鳏寡,而是会关心他们的安危和生活。这种关爱和尊重使得他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也得到了祖先的支持。因此,他们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国家繁荣昌盛。

这首诗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关心家人,尊重他人,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要珍惜家庭亲情,关注弱势群体,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