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孝经的感应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圣明君王侍奉父亲很孝顺,因此上天也显示了光明;侍奉母亲也很孝顺,因此大地也显得洞察一切。长幼有序,因此君臣上下都治理得很好。天地明朗,神明彰显。所以即使是天子,也要尊重父母,因为父母在上位。谨慎行事,害怕有辱双亲。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鬼神也会显现。」

注释:明王:英明的君王。事:侍奉。天:指天空。明:明亮、明智。察:洞察、明白。长幼:年长者和年少者。顺:顺序、秩序。上治:君臣和谐,天下太平。神明:指神明的显现、昭告。无思不服:没有不听从的命令。

赏析:这首诗是《孝经》中的一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孝顺来体现孝道。孔子认为,只有孝顺的人才能与天地相通,从而得到神明的庇佑和显灵。他进一步强调,即使是天子也需要尊重父母,因为父母在上位,他们的言行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危。最后,他提到谨慎行事,并害怕有辱双亲,这表明孝行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也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整首诗表达了孔子对孝道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孝顺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能够带来天地的光明和神明的显灵。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它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家族责任的重要性。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