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逢鸠 / 枭将东徙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

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介绍

《枭将东徙》是西汉时期刘向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说苑》。在这篇作品中,猫头鹰与斑鸠之间的对话深刻探讨了改变与适应的主题。以下是对这篇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枭逢鸠, 枭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2. 作者简介:刘向,名颖达,字子政,汉代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今湖北省汉川县人。他不仅是《说苑》的作者,还著有《新序》、《列女传》等文学作品。

  3. 创作背景:刘向生活在汉武帝到汉元帝之间,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达到了高峰。《说苑》这部作品汇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4. 文化意义:《枭将东徙》通过对猫头鹰和斑鸠的对话,寓言式地表达了改变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启示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适时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5. 文学手法:刘向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对话的形式,使故事生动而富有哲理。通过猫头鹰和斑鸠的对话,展示了它们对于声音改变的不同反应,进而引申出关于适应性和变革的主题。

  6. 思想内涵: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在于适应环境、改变自我的重要性。它鼓励人们在面对逆境时不应消极退缩,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7. 后世影响:《枭将东徙》在古代及现代都被视为经典之作,其寓意深远,被广泛用于教育和启迪后人。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在哲学和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枭将东徙》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作品,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一作品,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注解

枭(xiāo):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

逢:遇见,遇到。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到。 安之,即“之安”,去哪儿。

东徙(xǐ):向东边搬迁。 徙,搬迁。

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

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

更(gēng):改变。

犹(yóu):仍旧,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