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史》中的千古情怀

左思的《咏史》,是晋代文学家借古讽今,抒发政治抱负之作。他通过一系列历史典故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门阀士族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左思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慨,更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批评和不满。

班固则以西汉文帝时期缇萦上书的故事为引,通过缇萦的行为来映射出社会对于不同阶层人物态度的变迁。他的诗作中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体命运与社会大环境的微妙关联的探索。

李商隐在唐代创作的七言律诗,则更多地聚焦于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腐败。诗篇通过对历代朝代兴衰的回顾,提出“勤俭”与“奢侈”的对立,揭示了政权成败的关键所在。这种深刻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龚自珍的七言律诗,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通过揭露官场上的不正之风,表达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愤懑。他的诗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高适的《咏史》则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与不平。他在诗中借古人赠绨袍之事来隐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表达了对有才华之士遭受冷漠的深切同情。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整个士人群体命运的关切。

《咏史》这些诗作,虽然都是文人借古喻今的作品,但它们所承载的意义却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它们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描述,更是对现实的反映和对未来的期许。每一篇作品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面貌和个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