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鲤何曾到贾充,太阿曾拟血王戎。
泪痕不到沉碑上,似为苞苴走路中。
【注释】
- 咏史:即咏古,以古为鉴。
- 尺鲤何曾到贾充:贾充是晋武帝时的权臣,《晋书·贾充传》说他“尝乘羊车,陆道至金城,前驱言逢贾公闾(人名),充不觉下羊车拜之”。贾充的车夫说“贾公闾”时用的是“羊车”这一代称,但后来人们却误以为贾充的车上有“鱼”,所以这里用“尺鲤”来表示。
- 太阿曾拟血王戎:据《晋书·王衍传》,王衍“常谓人之相,何必长眉、大口、高鼻、多须,皆似太山样。又云:‘见李轻侯(王恺)面如五色土’”。这里用王戎形容贾充像太山一样,而贾充也自比王戎,所以这里说“拟血王戎”,即“想作王戎”,也就是想做王戎那样的权臣。
- 泪痕不到沉碑上:沉碑是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墓碑,上面刻有铭文和死者的名字。这里说贾充的“泪痕”没有落到沉碑上。
- 似为苞苴走路中:苞苴是古代贿赂的礼品,走路中就是在街上行走时。这里比喻贾充在仕途上走运通达,不受贿赂。
【赏析】
这首诗借咏贾充的为人,讽刺那些趋附权贵、投机钻营之徒。
诗一开头便点出主题:“尺鲤何曾到贾充”。这是借用典故,贾充是晋武帝时期的权臣,权倾天下,但《晋书》上说他“尝乘羊车,陆道至金城,前驱言逢贾公闾(人名),充不觉下羊车拜之”。可见贾充并不是一个喜欢结交门客的人。然而,“尺鱼”却是鱼中之王,它怎么会来到贾充的身边呢?这正表明贾充与“尺鲤”无缘。接着诗人又写道:“太阿曾拟血王戎”,“王戎”是晋朝有名的士人。《世说新语·雅量》记载:“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徙都树下。”王戎把李子卖掉后怕别人得到种子,便把树移到别的地点。这里的“王戎”也是借指贾充,意思是说贾充想模仿王戎那样做权臣,但他却不会像王戎那样懂得爱惜李子,反而把它卖掉了。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正面写贾充的为人:“泪痕不到沉碑上”。贾充生前虽然权倾天下,但死后却连他的墓也没有修起来,更谈不上有什么石碑立于墓前。这就说明他的一生是毫无建树可言的。
最后诗人写道:“似为苞苴走路中”。“苞苴”是古代贿赂的礼品。这里的意思是说,贾充在仕途上走运通达,根本不怕受到贿赂。
整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对那些趋炎附势、投机钻营之徒的不满和鄙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