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莼羹七里尸,两般滋味岂难知。
建春不幸成繻葛,割尽流苏定此时。
千里莼羹七里尸,两般滋味岂难知。
注释:千里的莼菜汤与七里的死人尸体的味道,两种滋味哪能不让人去品尝呢?建春不幸成了繻葛,割尽了流苏定下了此时。
译文: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吃着莼菜羹,感受着七里长的尸体味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滋味难道不是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吗?建春不幸变成了繻葛,为了割尽流苏而确定了现在的时刻。
赏析:这首诗是咏史诗。首句以“千里莼羹”、“七里尸”两个比喻来写建中四年(783)王缙因参与宰相李吉甫谋反之事被杀的惨剧,以及由此造成的朝廷上下一片混乱的局面。次句“两般滋味”,既指建中四年发生的这一悲剧给唐王朝带来的灾难,又暗指南朝梁武帝时侯景之乱的惨烈。诗人借古喻今,意在表明:这场动乱和灾难的惨重程度,是不难体会得到的。三、四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对当时局势的描写转入抒发个人感慨。诗人认为,既然已经注定要在乱世中度过一生,那么,与其像张巡那样在战场上拼死抵抗而死得壮烈,莫如像王缙那样为朝廷效力而死得光彩。因此,诗人最后决定:“割尽流苏定此时!”这里的“流苏”,指代的是王缙。诗人用这个典故,一方面表示自己决心追随李泌、马周等人一样,以身许国,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张巡等先世英烈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