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作留侯帷幄中,杀贤可独罪曹公。
拂衣慷慨无文举,添得杨彪伴孔融。

【注释】

谁作:指何人为之。留侯,指张良。张良曾与刘邦谋定计策,使韩信背楚投汉,最终灭掉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帷幄中,即军中帐幕之中。杀贤:指诛杀曹仁、曹丕兄弟。曹操在建安五年(200年)击败刘备,夺取荆州,并乘胜追击,于建安七年(202年)攻占江陵,接着又大败孙权,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可独罪曹公:曹操是汉朝的权臣,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魏国,他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曹公,指曹操。拂衣慷慨无文举:拂衣慷慨,意即抖落衣袖,表示要慷慨激昂地为国效力。文举,指孔融。孔融被曹操杀害后,孔融的好友杨彪也被曹操所害。添得:指增添了。杨彪,字稚卿,东汉末年名士。孔融、杨彪都曾任北海相,孔融因反对曹操称帝,被曹操所杀。孔融、杨彪都是敢于犯颜谏诤的直臣,曹操因此恨之入骨,将二人皆斩。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诗中的主人公是孔融、杨彪,他们都是敢于犯颜谏诤的直臣,曹操因此恨之入骨,将二人皆斩。诗前两句写曹操杀孔融、杨彪的暴行。“谁作”二字,点出曹操杀贤的罪责;“杀贤”两字,既指杀孔融、杨彪,也指曹操杀尽忠的功臣。“可独罪”三字,则指出曹操杀贤之罪有应得之意。“谁作”二句紧承上句而来,“谁作”者,谁人为之?“留侯”,即张良。张良佐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王朝。“帷幄中”,指军中帐幕之中。“留侯”,即张良。张良曾与刘邦谋定计策,使韩信背楚投汉,最终灭掉项羽,建立西汉王朝。“杀贤”句承接“留侯”,指诛杀曹仁、曹丕兄弟。曹操在建安五年(200年)击败刘备,夺取荆州,并乘胜追击,于建安七年(202年)攻占江陵,接着又大败孙权,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曹操是汉朝的权臣,后来挟天子以令诸候,建立魏国,他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一句,是说曹操杀害了那些忠于国家的重臣。“可独罪”三字,是对曹操杀人罪行的谴责。“曹公”,指曹操。曹操是汉朝的权臣,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魏国,他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曹公”,是指曹操。这一句是说曹操杀害忠臣的罪行是有应得之意。

诗的后两句写曹操杀孔融、杨彪的行为。“拂衣慷慨无文举”,“拂衣慷慨”,意即抖落衣袖,表示要慷慨激昂地为国效力。“文举”,是指孔子弟子孔融、孔武、孔霸、孔愉四兄弟。孔融因反对曹操称帝而被杀。“杨彪”,字稚卿,东汉末年著名学者、文学家。孔融、杨彪都曾任北海相。孔融因为反对曹操称帝而被杀害。“拂衣慷慨”,是说孔融被曹操杀害时,抖落衣袖,准备为曹操效力。“无文举”三字,意思是没有孔融这样的人才为他效力。孔融、杨彪都是敢于犯颜谏诤的直臣,而曹操却因此恨之入骨,将二人皆斩。这一句是说曹操杀害这两位直臣的罪有应得之意。“添得”二字,则是说在孔融、杨彪被杀以后,又增加了一位新的牺牲品。这位新牺牲品就是孔融的门下客祢衡。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评论家。他曾做过曹操的主簿。曹操为了试探他的才学,命他作《渔阳弄赋》,祢衡一气呵成,洋洋洒洒,满纸珠玑。可是当曹操问他“君在许都有几舍?”时,他竟然回答说:“吾本鱼鳖之人,困厄布衣之士耳。”这种不识抬举的态度激怒了曹操,于是便杀了他。“孔融”、“杨彪”、“祢衡”这三个名字合在一起,就写出了三国时期一个著名的典故:孔融、杨彪被杀时,祢衡正在他们的身边。祢衡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慨,当即写下了一篇檄文《为魏公让韩遂与贼书》。这篇檄文痛斥韩遂背叛朝廷,勾结贼寇,为乱一方之罪状,历历数其罪过,声讨其罪恶滔天。文章最后写道:“昔贾谊千里请缨,至死不变;王尊父子百岁保节,誓死不贰。吾深愍高义,为君陈之!”意思是说,当年贾谊为了替汉文帝除掉割据巴蜀的吴蜀异族势力而不惜万里奔波去长安请愿,直到死也没有改变初衷;王尊父子为官清廉,一生坚持节操,誓死不二心。我深深怜悯你们的高义之举,特地给你们写下这篇让韩遂投降贼寇的檄文!文章写完后,祢衡就一头栽在地上死了。《三国志》记载说:“衡卒于魏黄初四年正月也。”所以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在为曹操献媚讨好的幌子之下写的一篇讨伐檄文。祢衡死后,人们才知道他是为曹操献媚的文章,但已经太迟了。所以当时的人就编出了“父为游侠,子为文举”的说法来嘲笑祢衡。“添得”,指给曹操加上了一个新的罪名,那就是杀害了一位能言善辩的文士祢衡。“孔融”、“杨彪”、“祢衡”这三个名字合在一起,就写出了曹操杀害三位名士的惨案。

每句七个字,共五百八十八个字。诗的前四句主要写曹操杀害孔融、杨彪的事件,后四句主要写曹操杀害祢衡的事情。前四句主要写事件经过,后四句主要写事件结果。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的起因,第二部分是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前四句写事件的起因;后四句写事件的结果。从内容上看,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写事情经过;第二层写事情结果。前四句写事情经过;后四句写事情结果。全诗语言凝炼、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