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泉潦倒布衣终,方叔台卿感遇同。
却怪季奴署函面,一枝铁槊便称公。
【注释】
布衣终:指张柬之(老泉)曾为官,但因反对武周政权而遭贬,晚年归隐。台卿:指张说(方叔)曾任宰相,封燕国公。季奴:张说的小名。铁槊:指张说所骑的马,相传为铁制,故称。称公:指《唐六典》一书,张说任尚书都官员外郎,负责修撰,因此称他为“公”。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首句写张柬之曾为官,但因反对武周政权而被贬,后来归隐;次句写张说也曾担任过相位,被封为燕国公;第三句写张说的小名为“季奴”;末句写张说有一部著作《唐六典》,是他担任尚书都官员外郎时编修的。全诗以议论为主,夹叙带议,对张柬之和张说二人作了评价。
首句点明诗人要写的是张柬之和张说这两位历史人物。张柬之曾为官,但因反对武周政权而被贬,后来在岭南一带度过了晚年。《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张柬之传》说他“晚岁退居九成宫”,即今河北易县境内的西山脚下,隐居读书。“潦倒”二字,写出了其晚年生活境况。张说也曾有过辉煌的政治生涯,他曾在武则天时期担任过宰相,被封为燕国公。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就罢相了。所以,“布衣终”三字既表明了他早年的经历,也说明他政治上不得志。不过,张说晚年仍然保持着清高的品格,没有像某些人一样追逐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一个清静的环境,过着隐居的生活。“方叔台卿感遇同”一句中,“方叔”指的是汉宣帝时期的方叔大夫,“台卿”则是汉代御史大夫的别称。“方叔”“台卿”,都是高官显爵。“方叔”和“台卿”这两个词语在这里是用来形容张说曾经身居要职的。
第二句用一转笔,由张柬之、张说的历史事实,引出了他们的小名。“却怪”二字,是对上句“方叔台卿感遇同”的否定和转折。诗人认为,他们两位虽然曾经有过显赫的身份,但是,他们的名字并没有被后人所记住。这就引出了下两句中的重点——张说的小名。张说的一个小名叫“季奴”。张说有一个习惯,他在书写文件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姓名放在最前面,然后是官职和名字。他的这个习惯被人们称为“署函面”,也就是在公文上署名的意思。“一枝铁槊便称公”一句是诗人的评论。诗人认为,张说之所以能够获得“燕国公”的封号,主要是因为他骑的那匹铁制的骏马。这匹马是一匹千里马,据说它能够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奔驰千里。所以,张说骑在马上,就好像是一个真正的将军。因此,人们称张说为“公”,也就是将军的意思。这里的“公”和“季奴”是两个意思,前者是指一个人,后者是指他的小名。诗人用“一枝铁槊便称公”这样的语言,巧妙地表达了他对张说的评价。
整首诗以议论为主,夹叙带议,对张柬之和张说二人作了评价。作者通过对两人生平事迹的分析,指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同时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了评价。这种议论式的写作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