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韩公子,说秦欲亡韩;
谋策未见用,身先死说难。
李斯师荀卿,燔书发难端;
富贵三十年,三族并诛残。
非死因斯谮,斯死坠高奸;
中怀既不祥,祸伏似锋攒。
伟哉张子房,报韩心力殚;
功成从赤松,身退名亦完。
悠悠千载下,去取随所安。
诗句
- 韩非韩公子,说秦欲亡韩; - 这句描述了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他以“说”的形式向秦国进言,指出秦国想要灭亡韩国的野心。
- 谋策未见用,身先死说难; - 表达了韩非虽提出了许多计谋,但并未被采纳,最终因直言而遭到排挤,不幸早逝。
- 李斯师荀卿,燔书发难端; -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他焚烧书籍并发起反奏(指反对焚书令),这被视为推翻秦朝统治的重要手段。
- 富贵三十年,三族并诛残; - 描述李斯在秦朝担任高位三十年后,他的家族和亲信被一并诛杀,显示出极端的政治清洗。
- 非死因斯谮,斯死坠高奸; - 韩非的死亡是由于被秦二世所害,而李斯的死则是因为背叛高帝(秦始皇)。
- 中怀既不祥,祸伏似锋攒; - “中怀”指的是内心的忧虑,这里指李斯内心充满不祥之感,预示着灾难的发生。
- 伟哉张子房,报韩心力殚; - 提到张良(字子房),他为韩国的复兴付出了大量的心力。
- 功成从赤松,身退名亦完; - 功成身退,张良选择隐退山林,保持了名声和地位不受损害。
- 悠悠千载下,去取随所安; - 表示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可以根据情况做出选择,无论去留都能得到安宁。
译文
韩非是韩国公子的身份,他向秦国进言称要灭亡韩国,但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他因直言而遭排挤,最后悲惨地死去。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他焚烧书籍并发动反抗,这是推翻秦朝统治的重要手段。他在秦朝担任高位三十年后,他的家族和亲信被一并诛杀。
韩非的死亡是由于被秦二世所害,而李斯的死则是因为背叛高帝。李斯的内心充满了不祥之感,预示着灾难的发生。张良(字子房)为韩国的复兴付出了大量的心力。他功成身退,保持了名声和地位不受损害。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可以根据情况做出选择,无论去留都能得到安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韩非、李斯和张良的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残酷和复杂。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诗人反映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其中,韩非的悲剧命运和李斯的背叛行为,都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现实。同时,张良的选择也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和勇气。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通过对历史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