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凭潼华驱曹马,试出褒斜馘合双。
深念永安枕前语,横行河洛又临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并赏析‘咏史’”,答题时要先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运用了何种手法,再指出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总结出情感或观点。注意注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不凭潼华驱曹马,试出褒斜馘合双。不凭潼华驱曹马:潼关、华阴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在潼关曾大破张鲁,后又进兵关中,夺取长安;今蜀汉丞相诸葛亮又欲取魏之西都长安。诗人以“潼关”为喻,暗指蜀军与曹军相持不下的局面。试出褒斜馘合双: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灭周,取其王族而封之于蜀地。诗人用“褒斜道”来暗指蜀国。
深念永安枕前语,横行河洛又临江。深念永安枕前语:永安宫是东晋明帝司马绍所建的行宫,在今河南洛阳。诗人借三国故事,暗示蜀吴两国相互牵制,不敢轻举妄动。横行河洛又临江:意谓蜀汉虽能控制河洛,却不能长保江山。
赏析:
诗一开篇,即从历史角度切入,借“不凭潼华驱曹马”暗指魏蜀之间争夺中原的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双方势均力敌。接着“试出褒斜道”一句,以三国时诸葛亮北伐的故事来暗指蜀吴两军相持的局面。“潼关”“华阴”“褒斜道”等词语的使用,使全诗笼罩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之中。
第二联“深念永安枕前语,横行河洛又临江”两句,则进一步写蜀吴双方的局势。“永安枕前语”暗指刘备临终嘱咐诸葛亮要“兴复汉室”,但蜀吴相持已久,蜀汉始终未能完成这一使命。“横行河洛又临江”暗含蜀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此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发展的担忧。作者认为,蜀吴之间的战争已经进行了数十年,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都不能取得胜利。因此,他希望两国能够停止战争,共同谋求国家的利益。然而,由于双方势力相当,一时难以分出胜负。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天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共同维护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