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弃于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名穀於菟,字子文。楚人谓虎“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
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方多以“壹”为字者。
壹生孺。孺为任侠,州郡歌之。孺生长,官至上谷守。长生回,以茂林为长子令。回生况,举孝廉为郎,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入为左曹越骑校尉。成帝之初,女为婕妤,致仕就第,资累千金,徒昌陵。昌陵后罢,大臣名家皆占数于长安。
况生三子:伯、斿、稚。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时,上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诏伯受焉。既通大义,又讲异同于许商,迁奉车都尉。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
家本北边,志节慷慨,数求使匈奴。河平中,单于来朝,上使伯持节迎于塞下。会定襄大姓石、李群辈报怨,杀追捕吏,伯上状,因自请愿试守期月。上遣侍中中郎将王舜驰传代伯护单于,并奉玺书印绶,即拜伯为定襄太守。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伯至,请问耆老父祖故人有旧恩者,迎延满堂,日为供具,执子孔礼。郡中益弛。诸所宾礼皆名豪,怀恩醉酒,共谏伯宜颇摄录盗贼,具言本谋亡匿处。伯曰:“是所望于父师矣。”乃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分部收捕,及它隐伏,旬日尽得。郡中震栗,咸称神明。岁余,上征伯。伯上书愿过故郡上父祖冢。有诏,太守、都尉以下会。因召宗族,各以亲疏加恩施,散数百金。北州以为荣,长老纪焉。道病中风,既至,以侍中光禄大夫养病,赏赐甚厚,数年未能起。
会许皇后废,班婕妤供养东宫,进侍者李平为婕妤,而赵飞燕为皇后,伯遂称笃。久之,上
汉书 · 传 · 叙传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传·叙传上》是班固所著的文学作品,属于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的纪传体断代史。班固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对家族世系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还表达了自己撰写《汉书》的意图和志向,体现了其个人的思想追求和文学成就。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汉书·传·叙传上》:
-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汉书·传·叙传上》成书于东汉班固时期。班固生活在公元57年至122年之间,他的一生经历了汉、魏、晋等多个朝代,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 历史地位:班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编纂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班固通过这部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 作品内容
- 家族世系:《汉书·传·叙传上》详细记述了班氏家族的渊源及其与楚国的联系。班固通过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展示了家族的荣耀与传统。
- 个人志向:班固在《叙传上》中表达了自己编纂《汉书》的初衷与志向。他认为编写历史不仅是为了记录事实,更是为了弘扬文化,传承智慧,并以此来启迪后人。
- 创作动机:除了家族和历史的兴趣,班固还希望通过《汉书》的创作来表达他对时政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后世留下一部真实、全面的历史著作。
- 文学价值
- 历史真实性:班固在《汉书·传·叙传上》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力求准确,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面貌。这种严谨的态度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西汉初期的重要依据。
- 文学性:《汉书·传·叙传上》在叙述家族世系的同时,融入了班固的个人情感和见解。这些文学性的表达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更强的阅读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班固的《汉书·传·叙传上》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的古代文献。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西汉初期家族世系和历史的详实资料,也展现了班固作为历史学家的深厚功底和文学才华。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朋友来说,这部作品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