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弃于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名穀於菟,字子文。楚人谓虎“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
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方多以“壹”为字者。
壹生孺。孺为任侠,州郡歌之。孺生长,官至上谷守。长生回,以茂林为长子令。回生况,举孝廉为郎,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入为左曹越骑校尉。成帝之初,女为婕妤,致仕就第,资累千金,徒昌陵。昌陵后罢,大臣名家皆占数于长安。
况生三子:伯、斿、稚。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时,上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诏伯受焉。既通大义,又讲异同于许商,迁奉车都尉。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
《汉书》班氏家族与楚国的渊源
《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西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到王莽篡汉、新朝建立为止的历史。其中,班氏的先祖与楚国有深厚的渊源,令尹子文之后便是其中之一。子文初生之时,因被遗弃于瞢中,而由虎来喂养。楚人将哺乳称为“谷”,将老虎视为“於菟”。因此,子文的后代被称为“穀於菟”或“谷于菟”,后简化为“谷”。
在秦国灭楚之后,为了逃避战乱,班氏的一支迁移至晋和代之间。始皇末年,班壹(字壹)在楼烦避地,他得到了几千头马牛羊群的庇护。正值汉初稳定时期,班壹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政治影响力,成为了边疆地区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在《汉书》中有所记载,其子孙因功绩显赫被封为郎官,后来甚至升任上河农都尉,并受到大司农的高度评价。
班壹有一个儿子名叫班孺。班孺年轻时曾师从师丹学习《诗》,因其才华出众,被大将军王凤推荐,召见后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封为中常侍。班孺的儿子班况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因孝廉及才能突出被举荐为郎官,后官至茂林太守。
班况有三个儿子:伯、斿、稚。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长子伯。伯年少时就曾在师丹处学习《诗》。后来,他因功被召见,并在宴会时表现出色。汉成帝时期,伯被任命为婕妤,并最终退隐享受天年,其家族也因功业显赫而在当地享有崇高地位。
班氏的家族不仅在政治领域有显著的成就,在文化和文学上也有一定的贡献。班氏一族的子孙在汉代的学术和艺术界均有建树,他们的活动丰富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通过以上对《汉书》中班氏家族的追溯,不难发现他们与楚国的深厚关联以及在秦汉历史中的独特地位。班氏一族不仅承载着楚国的历史记忆,更在汉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