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申屠起蹶张,不读一字书。
檄呼弄臣伏阶下,免冠顿首血出俱。
博山世儒宗,不谭温室树。
董公婉娈肯幸临,迎谒车前久延伫。
平津六十擢上第,淮南视之若儿戏。
丞相蔡侯人主师,貌如老妪无须眉。
五鹿岳岳能讲易,印累绶若党牢石。
尚方不断佞臣头,买田问舍求肥牛。
给事小史本迟顿,后来乃以经术进。
监临自盗租千钟,当时经明却少双。
经亦不必明,策亦不须射。
愚儒但可居鄣闲,大将从来出跨下。
吁嗟乎士风沮丧秦坑馀,稷嗣面谀非丈夫。
解冠溺中踞洗骂,草怪高皇不喜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它通过叙述申屠起、弄臣、董公等人物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和对社会人才的担忧。

以下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君不见申屠起蹶张,不读一字书。
    注释:你看不到申屠起这个人,他虽然会拉弓射箭,却连一个字也不会写。
    赏析:这里用“蹶张”形容申屠起擅长武艺,而“不读一字书”则揭示了他除了武艺之外其他一无所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才的重视不足。

  2. 檄呼弄臣伏阶下,免冠顿首血出俱。
    注释:他发出文书命令让弄臣低头跪在台阶下,弄臣为了表示忠诚,脱下帽子,叩头流血。
    赏析:这段描写展现了申屠起的权威和弄臣对他的敬畏,同时也揭示了弄臣为了讨好上司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

  3. 博山世儒宗,不谭温室树。
    注释:博山的世族子弟都是儒家学者,他们不谈温室里的树木。
    赏析:这句话表明了世族子弟们对于现实政治的漠视,只是沉醉于书本知识中,没有真正关心国家大事。

  4. 董公婉娈肯幸临,迎谒车前久延伫。
    注释:董公温柔贤良,受到皇帝的宠幸,皇帝亲自到他家门前迎接他,长时间地等待。
    赏析:这里描绘了董公受到皇帝青睐的场景,体现了董公的品质和地位。

  5. 平津六十擢上第,淮南视之若儿戏。
    注释:他在平津任职六十年,升官到了最高级别,但淮南人却把他看作是儿戏一般的人。
    赏析:这段描写展示了董公在官场上的成功和被轻视的局面,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的评价过于功利化。

  6. 丞相蔡侯人主师,貌如老妪无须眉。
    注释:丞相蔡邕为人师表,他的外貌如同老妇人一样,没有须眉。
    赏析:这段描写突出了蔡邕的崇高形象和他的智慧与威严。

  7. 五鹿岳岳能讲易,印累绶若党牢石。
    注释:五鹿山的先生善于讲解《易经》,他佩戴的印绶就像党牢石一样沉重。
    赏析:这段描写赞扬了五鹿山先生的博学和高尚品德。

  8. 尚方不断佞臣头,买田问舍求肥牛。
    注释:尚方寺不断斩断佞臣的头颅,人们为了买田置产,甚至要求肥牛。
    赏析:这段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堕落,以及人们对金钱的追求。

  9. 给事小史本迟顿,后来乃以经术进。
    注释:给事小史本来迟钝笨拙,后来却因为精通经术而得到晋升。
    赏析:这段描写说明了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以及机会的重要性。

  10. 监临自盗租千钟,当时经明却少双。
    注释:监守自盗租税千钟,当时的经学家虽然有学问但却缺乏实际能力。
    赏析:这段描写批评了那些只会空谈经学而无法实际运用的人,强调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11. 经亦不必明,策亦不须射。
    注释:学习经书并不一定需要精通,做事情也不一定需要像射箭一样准确无误。
    赏析:这段论述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多样性,以及不应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

  12. 愚儒但可居鄣闲,大将从来出跨下。
    注释:愚蠢的儒生只能在幕后徘徊,真正的大将是从底层崛起的。
    赏析:这段描写讽刺了那些无能的知识分子,赞扬了从基层崛起的人才。

  13. 吁嗟乎士风沮丧秦坑馀,稷嗣面谀非丈夫。
    注释:唉,士人风气已经衰落,像秦始皇那样坑害忠良余孽;稷嗣表面阿谀奉承,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赏析:这段感慨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正直之士的同情。

  14. 解冠溺中踞洗骂,草怪高皇不喜儒。
    注释:脱下帽子在水中小便,躺在泥潭里大骂;草包怪力乱神的人认为高皇帝不喜欢儒生。
    赏析:这段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愤慨和不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批判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