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
古今参合坡头骨,尽是离披见鹘乌。
诗句注释
1 三十六人抚西域 - 这句话指的是在西域地区,有三十六位将领或官员负责治理和安抚。”抚”意味着安抚、管理,”西域”则是指古丝绸之路的西端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及其附近区域。
六头火炬走匈奴 - “六头火炬”可能是指某种象征性的仪式或标志,用以照亮前方的道路。”走匈奴”则描述了这些将领或官员如何克服困难,成功地征服了强大的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古今参合坡头骨 - “参合”在这里可能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与”参”字相似,意指混合、合并。”古今参合”可能指的是古今的结合,即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而”坡头骨”则指的是山的轮廓,也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尽是离披见鹘乌 - “离披”意味着分散、零落。”鹘乌”可能是一种鸟类,也可能指的是战争或冲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历史的变迁带来了许多分离和破碎,但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英勇的鹘鸟(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的身影。
译文
三十六人安抚西域,六头火炬照亮北疆。
古今融合的山形地貌,英雄的传说历历在目。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西域和匈奴地区的描写,展现了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诗中的“三十六人抚西域”和“六头火炬走匈奴”两句,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动作,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而“古今参合坡头骨,尽是离披见鹘乌”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认为即使是历史的断裂和破碎,也依然能从中窥见那些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整首诗语言简练有力,意境悠远深远,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优秀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