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强兵无一人,义师翻得叛臣名。
奇功一夜归人手,空使文鸯待到明。
【注释】
十万强兵无一人。义师翻得叛臣名——意思是:义军一举就平定了叛乱,把叛逆的首领抓到手中。义师:正义的武装力量;叛臣:背叛朝廷的大臣。空使文鸯待到明——文鸯是东晋将领谢尚,这里用“等待”来表示他白白地被俘。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五载(756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时,写于成都草堂。当时,诗人因战乱流寓四川,目睹中原沦陷,国难当头,忧心如焚,写下此诗。全诗前两句叙事,说义军平定了叛乱;后两句议论,说文鸯白白地被俘了。
诗的前两句以反语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十万强兵无一人”,表面看似乎与事实相反,实则正言反用,暗指唐王朝统治者昏庸无能,致使“百万义师入京师”(李肇:《唐国史补》),却一无所获。“义师”一词,在这里含有贬义,指讨伐叛军的军队,而“叛臣名”则是指那些背叛国家的大臣们的名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由于统治者的无能,使得这些本该为百姓效力的军队成了叛贼们的同伙,白白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诗的后两句则是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奇功一夜归人手”,表面上是说文鸯等人的奇功被义师一夜之间所取得。然而,实际上却是指文鸯等人最终被俘,其英勇战绩反而成为笑柄。“空使文鸯待到明”,更是对历史的评价,意为文鸯等人白白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没有为国家做出任何贡献。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评价,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