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宣不召山阳守,痛在糟糠不下堂。
家国莫先笞己子,汉人空识抱成王。

注释:孝宣帝没有召见山阳的守吏,痛心的是糟糠下堂。

家国大事莫先打自己的儿子,汉人空有抱成王的才能。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当时杜甫在夔州。此诗借古喻今,以“汉”指唐朝,“家国”“子”指唐玄宗及其子孙李隆基、李亨等,用典深刻而贴切,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孝宣不召山阳守”,意谓汉宣帝没有召见山阳的太守。据《汉书·循吏传》,山阳县令吴公任郡县官吏,廉洁公正,深为汉宣帝所赏识。他到京朝拜时,汉宣帝亲自为他送行,并说:“吴君啊,你是个忠臣啊!我的儿子们都是些庸才,不能继承祖宗的基业,你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辅佐太子。”然而,吴公却坚决推辞不受,回到山阳后即上书朝廷,请求退休。汉宣帝得知此事后,感叹地说:“像吴君这样的廉吏,真是难能可贵啊!”但吴公仍然坚持要退职,最后终于得到了批准。可见,吴公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好官员。

“痛在糟糠不下堂”,意谓吴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做官的时候,能够坚守自己的本分,不贪恋权势与财利。这里的“糟糠”比喻贫贱时的艰难困苦,“不下堂”则表示他始终不离开自己的职位。

“家国莫先笞己子”,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不能首先去打自己的儿子,这是指那些贪图享乐、不重视国事的人。这里所说的“家国”,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国家。

“汉人空识抱成王”,意思是说,汉代的读书人虽然懂得许多道理,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去做,他们只是一味地空谈仁义道德,而不去关心国事。这里的“汉人空识”是指那些只知道读书而不去实践的人,“抱成王”则是指西汉时期的著名皇帝——汉武帝刘彻。

整首诗通过对吴公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担忧之情。他认为,国家的大事不能首先去打自己的儿子,而应该先从自己做起,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只知道读书而不去实践的书生们,认为他们只是浪费了青春时光,却没有为国家做出任何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