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慈明位上台,三朝何害历三台。
伯喈随逐金华盖,也为诸公衮衮来。

【释义】

百日里慈明登位,三朝内何妨历三台。

伯喈跟随追随金华盖,也是诸公纷纷来到来。

【注释】

①百日:指汉灵帝刘宏即位,在位仅1月余(公元168年)。 ②“三台”:《尚书·洪范》:“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父母。”《尚书大传》: “王者有善,天飨之;不善,天厌之。享于上帝,鬼神飨之;厌于山川,社稷受之;降于后稷,祖师受之;降于舆梁,群臣受之。”孔颖达疏:“三台者,天、地、人三者之位号也。”

③伯喈:指王允。《后汉书》载:“王允字子师,……少游学长安,与蔡邕相友善……中平六年(189) ,董卓废帝,迁天子,以允为司隶校尉。” ④“金华盖”:指东汉大将军窦武的冠盖。 ⑤衮衮:众多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咏史之作。全诗以赞颂董卓为主旨,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对时世的不满。前两句写董卓得势,天下为之震荡。后两句则通过典故说明董卓的暴政以及他最终失败的命运。

诗的前两句“百日慈明位上台,三朝何害历三台”,意思是说董卓百日之间便登上了皇帝宝座,虽然只做了三个朝廷,但依然可以称霸天下。这两句话是对董卓权势之大,影响之深远的肯定和赞美。

诗的后两句“伯喈随逐金华盖,也为诸公衮衮来”,则是从反面来说,董卓的暴政已经激起了百姓的愤怒。而董卓手下的大臣们却纷纷前来投奔,这正是因为董卓太专权了。这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董卓的讽刺和批评。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现实的反思,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