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悲哉陈与窦,谋疏功不成。
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
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
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
杀人三十万,于心不曾惊。
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注释与赏析:
1. 咏史(东汉) - 东汉时期,政治机权被把持,君子多为硁硁之辈,指坚持原则、不迎合的正直人士。
- 译文:东汉时期,机权在握的人多,君子坚守原则少。
- 赏析:此句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权力斗争激烈的背景,君子们因难以施展抱负而显得较为孤立。
2. 悲哉陈与窦 - 陈与窦可能指的是东汉末期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虽有大志却未能成就伟业。
- 译文:真是可悲啊,陈国和窦国的两位君主啊!
- 赏析:此处表达了对两位有为之士未能实现理想的哀叹,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
3. 谋疏功不成 - 此句说明陈国和窦国的君主虽有所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 译文:谋划周密但功败垂成,真是让人叹息。
- 赏析: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和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4. 凉州反 - 指东汉末年凉州的叛乱。
- 译文:凉州的叛乱发生。
- 赏析:“凉州”特指今甘肃省一带,是东汉末年的重镇,此处提及显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5. 有人颁孝经 - 有人颁布或推广孝经,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 译文:有人颁布或推广《孝经》。
- 赏析: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教化的重视,以及儒学在官方层面的推崇。
6. 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 意图用言辞击败敌人,敌人听到后反而大笑,无法接受。
- 译文:试图以言辞战胜敌人,敌人听到后嘲笑不已。
- 赏析:展示了作者对于直接武力冲突的悲观态度,认为言辞虽能打动人心,但在对抗中往往无济于事。
7. 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 虽然没有直接补充国家的缺失,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能够触及到人们的心。
- 译文:虽然没有直接弥补国家的缺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人们的情感。
- 赏析:反映了作者对于治国理念的一种反思,即政治改革不应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还应关注人心。
8. 一变至南宋 - 东汉末年到南宋的转变。
- 译文:从东汉末年至南宋的转变。
- 赏析:指出历史的变迁,从东汉末年的混乱到南宋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
9. 佛行而儒名 - 佛教盛行而儒学名声受损。
- 译文:佛教盛行,而儒学的名声受损。
- 赏析:揭示了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佛教的盛行影响了人们对儒学的评价。
10. 希哲学主静 - 希望哲学思想注重内心修养和宁静。
- 译文:希望哲人能够重视内心的修养和宁静。
- 赏析: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修养和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当时社会浮躁风气的批评。
11. 人死不闻声 - 人死后,不再听闻他的言行,形容其声名已逝。
- 译文:人去世后,不再听闻他的言论。
- 赏析:强调了个人声誉随时间消逝的特点,也反映了对无常观念的接受。
12. 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 - 魏公在符离战败后,仍自诩精通心学。
- 译文:魏公在符离战败后,还自诩精通心学。
- 赏析:通过对比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魏公自傲行为的批判。
13. 杀人三十万,于心不曾惊 - 即使面对屠杀三十万人的暴行,他的内心并未因此动摇。
- 译文:即使面对杀戮三十万人的暴行,他的内心并未因此动摇。
- 赏析:体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坚定,但同时也引发了对这种行为合理性和社会后果的深思。
14. 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 如果大家都这样自称理学家,那究竟哪里还有人能安身立命?
- 译文:如果大家都这样自称理学家,那究竟哪里还有人能安身立命?
- 赏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以及对理学家所标榜的理想社会的怀疑。
15. 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 唉,孔子和孟子,他们在天之灵一定会为此流泪。
- 译文:唉,孔子和孟子,他们在天之灵一定会为此流泪。
- 赏析:表达了对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他们对后世影响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