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青天月,三更黄鹤楼。
湘帘才手卷,汉水拍天流。
山影如争渡,渔歌半入秋。
深宵无铁笛,空自泊孤舟。

万里青天月,三更黄鹤楼。

湘帘才手卷,汉水拍天流。

山影如争渡,渔歌半入秋。

深宵无铁笛,空自泊孤舟。

赏析: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名篇,通过描绘黄鹤楼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诗的前四句“万里青天月,三更黄鹤楼。湘帘才手卷,汉水拍天流”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画面。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着满天繁星下的万里青天和明亮的月光,以及江面上的汉水流动,这一系列的景象都显得那么和谐而美好。其中,“万里青天月”不仅形容了天空的辽阔,也象征着诗人胸怀的宽广;“三更黄鹤楼”则点明了时间,营造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湘帘才手卷,汉水拍天流”,进一步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湘帘手卷”可能指的是湘妃竹帘的轻摆,增添了一丝诗意;而“汉水拍天流”则形象地描述了汉水的奔腾不息,两者结合,构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

诗的后四句“山影如争渡,渔歌半入秋”却带来了一丝转折。这里,“山影如争渡”可能是在说夕阳下山峰的轮廓宛如船只争夺过河一般,富有动感;同时,“渔歌半入秋”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气息和渔民的欢歌声。

最后两句“深宵无铁笛,空自泊孤舟”以简洁的语言结束了全诗。在这里,“无铁笛”意味着没有音乐的陪伴,只有孤独的江水拍打着孤舟;而“空自泊孤舟”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淡淡的忧愁,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

《黄鹤楼》是一首结构严谨、感情真挚的佳作。它通过对黄鹤楼夜景的具体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悠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块瑰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