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读注:此二句,各本多只有后一句。《甲乙经》二句并作:“气盛身寒,气虚身热。”明•马莳增补为二句。)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黄帝内经 · 素问 · 刺志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素问·刺志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出自于《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一篇重要文献,主要探讨了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理论与实践。这部作品详细阐述了针灸的原理、方法以及其对疾病治疗的具体效果和作用机理。
《刺志论》不仅涉及针灸的基本操作技巧,还深入讨论了穴位的选择原则、施术手法及其适应症等具体细节,并强调了因人而异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此外,《刺志论》也探讨了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人体阴阳气血的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
《素问·刺志论》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医针灸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刻的学术见解,为后来的针灸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