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归鸟
译文
归鸟翩翩自在飞,清晨离巢出树林。天空辽阔任飞翔,就近歇息在云岑。
和暖春风迎面吹,掉转翅膀求遂心。且看同伴相鸣叫,身影藏在清树荫。
归鸟翩翩自在飞,自由翱翔任飞飞。如今已无远游志,每见丛林情依依。
上下翻飞因云阻,相呼相唤结伴归。青云之路虽诱人,天性恋巢难舍弃。
归鸟翩翩自在飞,悠然林间任盘旋。谁还寻思登天路,返回旧林心喜欢。
昔日伴侣虽已去,群鸟谐鸣欣欣然。薄暮斜晖气清爽,闲适惬意戏林间。
归鸟翩翩自在飞,收敛双翅落寒条。空阔林间尽游乐,夜来止宿高树梢。
晨风吹拂添清兴,众鸟谐呜乐陶陶。矰缴已无施用处。射者藏之莫操劳!
介绍
《归鸟》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和亲近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归鸟》:
-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晋宋之际,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文人普遍感到压抑和失意。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
- 个人经历:陶渊明的生平多有波折,他曾在官场中经历挫折,后因不满现实而辞官归隐。他的诗歌多反映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主题思想
- 陶渊明在《归鸟》中通过对归鸟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他认为人应该像归鸟一样,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和满足。
- 诗中的“和风”和“云岑”象征着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诗人通过描绘归鸟与风、云的关系,表达了对这种和谐关系的向往。
- 艺术手法
- 象征手法:《归鸟》中,归鸟的形象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通过归鸟的形象,陶渊明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 比喻手法:诗中使用了多种比喻,如“远之八表,近憩云岑”等,这些生动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 语言风格
- 简洁明了:《归鸟》的语言简洁明了,每一句都紧扣主题,没有多余的修饰,这种简练的风格使得诗歌更加凝练,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 韵律和谐:陶渊明的诗歌多采用四言或五言的形式,这种形式既符合当时诗歌的审美习惯,又易于吟诵。同时,诗歌的韵律安排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归鸟》不仅体现了陶渊明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灵感来源。
- 精神内涵:陶渊明在《归鸟》中所表达的主题,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义。无论是对于追求自由生活的现代人,还是对于希望回归自然的读者,这首诗都能够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指引和安慰。
《归鸟》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古代文人对自由、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陶渊明《归鸟》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注解
翼翼:形容鸟飞翔的样子,具有一种闲适从容之态。
去:离开。
之:到、往。
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
憩(qì):休息。
云岑(cén):高耸入云的山峰。
洽:融合,这里是“顺”的意思。
翻翮:掉转翅膀。
求心:追求所向往的。
俦:同伴。
景:同“影”,身影,指归鸟。
庇(bì):隐藏。
清阴:指清凉树荫。
载:语助词。
怀游:眷念于远游。
依:依恋、留恋。。
颉颃(xié háng):鸟上下翻飞的样子。
遐路:远去的道路,指天空。
悠:远。
性爱无遗:天性喜爱而不愿舍弃(旧巢)。
驯:渐进之意。《周易·坤》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天路:暗喻通往腾达的仕途之路。
旧栖:旧居,喻归隐之所。
昔侣:旧伴。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句:旧居虽然已无过去的伴侣,但众鸟在一起鸣叫着,声音仍很和谐。
悠然:闲适的样子,指心情淡泊。
戢(jì)羽:收敛翅膀。
条:树枝。
旷:空阔。
森标:高枝。
清兴:雅洁淡然的兴致。
矰缴(zengzhuo):猎取飞鸟的射具。矰,拴有丝绳的短箭;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奚施:何所施用。
卷:同“倦”,收藏。
安劳:焉劳、何劳。
“矰缴奚施?已卷安劳”句:以归鸟的远离矰缴的伤害,比喻人的脱离世俗官场的倾轧迫害与束缚。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