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

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心安?

初春开始做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

清晨下地去幹活,日落背稻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

农民劳作岂不苦?无法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无灾祸来纠缠。

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与我息相关。

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自心甘。

介绍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在归隐田园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从对务农的认识开端,再总提岁功,点出秋获,接着写农作的辛苦,再转写避禄就耕的乐之所在,最后表示志耕不渝。全诗夹叙夹议,语言平淡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收稻感受的抒写,表现了作者的躬耕情怀,是颇能体现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与躬耕实践的典型诗篇。

注解

庚戌(gēng xū)岁:指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庚戌是天干地支序列的第四十七位。

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西田指园田居西边的田地。旧历九月中收稻,应是晚稻。”故“早稻”应作“旱稻”,“早”字当为“旱”之形误。

有道:有常理。

固:本、原。

端:始、首。

孰(shú):何。

是:此,指衣食。

营:经营。

以:凭。

自安:自得安乐。

开春:春天开始;进入春天。

常业:日常事务,这里指农耕。

岁功:一年农事的收获。

聊可观:勉强可观。聊,勉强。

肆(sì)微勤:微施勤劳。肆,操作。

日入:日落。语出《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耒(lěi):耒耜,即农具。一作“禾”,指稻子。

饶:多。

霜露: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

风气:气候。

先寒:早寒,冷得早。

弗:不。

此难:这种艰难,指耕作。

四体:四肢。《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庶(shù):庶几、大体上。

异患:想不到的祸患。

干:犯。

盥濯(guàn zhuó):洗涤。

襟(jīn)颜:胸襟和面颜。

沮溺(jǔ nì):即长沮、桀溺,孔子遇到的“耦而耕”的隐者(见《论语·微子》)。借指避世隐士。

乃相关:乃相符合。

长如此:长期这样。

躬耕:亲身从事农业生产。

赏析

清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沈德潜《古诗源·卷九》:《移居诗》曰:“衣食终须纪,力耕不吾欺”,此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又云“贫居依稼穑”,自勉勉人,每在耕稼,陶公异于晋人如此。

清代文学家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陶公诗多转势,或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余最爱“田家岂不苦”四句,逐句作转。其他推类求之,靡篇不有。此萧统所谓“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也。

现代文物收藏鉴赏家、天津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龚望《陶渊明集评议》:观此诗知靖节既休居,惟躬耕自资,故萧德施曰:“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