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桓公九井作诗

四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
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
夹籁惊幽律,哀壑叩虚牝。
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陨。
何以标贞脆,薄言寄松菌。
哲匠感萧晨,肃此尘外轸。
广筵散泛爱,逸爵纡胜引。
伊余乐好仁,惑祛吝亦泯。
猥首阿衡朝,将贻匈奴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州桓公九井作》是一首表达殷仲文忠诚于其妻弟东晋的窃国大盗桓玄的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诗题来源:《南州桓公九井作》的标题来源于诗的内容,意指诗人向其妻弟、东晋的窃国大盗桓玄表述忠诚。
  • 历史背景:公元402年(晋安帝元兴元年),桓玄举兵攻占建康,控制朝廷大权。他不久以太尉出镇姑孰(今安徽当涂),遥执朝柄,直到次年冬天才返回建康篡夺帝位。
  1. 诗的原文
  • 四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④]
  • 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⑤]
  • 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⑥]。
  • 爽籁警幽律,哀壑叩虚牝。[⑦]
  • 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陨。[⑧]
  • 何以标贞脆,薄言寄松菌[⑨]。
  • 哲匠感萧晨,肃此尘外轸。[⑩]
  • 广筵散泛爱,逸爵纡胜引。[⑪]
  • 伊余乐好仁,惑祛吝亦泯[⑫]。
  • 猥首阿衡朝,将贻匈奴晒[⑬]。
  1. 诗的主题
  • 忠诚与背叛:这首诗反映了殷仲文对妻子的弟弟——东晋窃国大盗桓玄的忠诚和担忧,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正义的追求。
  • 政治动荡:通过描述桓玄篡位后的社会景象,诗传达了当时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性和对权力斗争的敏感反应。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诗歌用词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 象征意义:诗中的“九井”可能象征着桓玄掌握的朝政资源,而“松菌”则代表了殷仲文对道德坚守的象征。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南州桓公九井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1. 研究意义
  • 历史文化研究:这首诗不仅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那个时代人们思想观念和艺术追求的窗口。
  • 文学理论探讨: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危机和个人信仰冲突时的思想斗争和情感波动,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和理论探讨空间。
  1. 现代解读
  • 时代变迁:在现代社会,这首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动荡已经不再存在,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教训和人生智慧依然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 艺术鉴赏:对于现代人而言,诗歌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艺术的享受。它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州桓公九井作》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深意的艺术作品。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时代的深刻关怀以及个人信仰的坚定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远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