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人共讲《老子》诗

吾生幸凝湛,智浪纷竞结。
流宕失真宗,遂之弱丧辙。
虽欲反故乡,埋翳归途绝。
涤除非玄风,垢心焉能歇。
大矣五千鸣,特为道丧设。
鉴之诚水镜,法秽皆朗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诸人共讲《老子》诗”是东晋诗人湛方生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以道家思想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主题:《诸人共讲《老子》诗》通过对话形式,将老子的思想融入其中,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在和谐的生活态度。诗中探讨了“言者不如知者默”、“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等道家哲学观念,强调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2. 创作背景:湛方生生活在东晋后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常常寻求精神寄托。据史料记载,湛方生曾担任县令、卫军咨议等职,后辞官归隐。他的创作反映了个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心境和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3. 文学价值:《诸人共讲《老子》诗》作为文学作品,不仅是对老子思想的传承,也是对当时文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反映。其文字精炼,意境深远,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独到见解和哲学思考。
  4. 后世影响:湛方生的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道教文化中,被多次引用和演绎。同时,它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者,如何在作品中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

湛方生的《诸人共讲<老子>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对于道家思想的质疑,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独特见解。该诗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