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候王夫人诗三首 其二

坦夷观天真,去累纵众情。
体寂废机驷,崇有则摄生。
焉得齐物子,委运任所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候王夫人诗三首 其二》是杨羲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它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中候王夫人诗三首 其二》的作者是杨羲,他是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和道士。据记载,杨羲受道教影响深远,曾接受道教传授的多种符咒和经文秘籍。
  • 创作背景:在永和五年(349年)至兴宁二年(364年),杨羲先后接受了道教的多份经典,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他的创作生涯与道教紧密相连,其作品中常蕴含道教哲学思想。
  1. 诗词原文及赏析
  • 原文:《中候王夫人诗三首 其二》全文为“坦夷观天真,去累纵众情。体寂废机驷,崇有则摄生。焉得齐物子,委运任所经。”
  • 赏析:此诗以道家的自然无为哲学为基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观。诗中的“去累”和“摄生”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的向往,而“崇有则摄生”则是对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既有宗教色彩又不失哲理,体现了杨羲作为一位道教学者在文学上的深厚功底。
  1. 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 文学成就: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中候王夫人诗三首 其二》是杨羲作品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与文学的交融。
  • 后世影响:该诗被收入《全唐文》,并被后世文人广泛传颂。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研究杨羲以及当时道教文化的重要文献。
  1. 社会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在东晋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和发展,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密。《中候王夫人诗三首 其二》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完成的。
  • 文化交融:杨羲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传达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融入了佛教等其他文化元素。这种文化的多元交融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候王夫人诗三首 其二》不仅是杨羲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不仅展示了杨羲作为道教学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精神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道教文学,该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