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琨诗 其十三

长徽已缨,逝将徙举。
收迹西践,衔哀东顾。
曷云涂辽,曾不咫步。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卢谌的《赠刘琨诗 其十三》是一首魏晋时期的作品,它以其深情的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友人刘琨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情感的矛盾冲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卢谌:卢谌,字子谅,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官员。他的诗歌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 作品背景:卢谌的这首诗创作于东晋时期,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密切相关,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内心的忧虑。
  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相彼反哺。尚在翔禽。孰是人斯。而忍斯心。每凭山海。庶觌高深。遐眺存亡。缅成飞沉。”
  • 翻译:《赠刘琨诗二十首 其十三》:相互比照那反哺之鸟,仍在飞翔;谁才是真正的人?却忍心这样。常常依靠山河大海,希望能见到更高深的境界。遥望生者的安危存亡,缅怀曾经飞过的鸟儿。
  1. 诗句解析
  • 长徽已缨,逝将徙举:这里的“长徽”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或身份象征。“逝将徙举”意味着即将离去或迁徙。
  • 收迹西践,衔哀东顾:表示诗人在西边寻找踪迹,心中充满悲伤而向东望去。
  • 曷云涂辽,曾不咫步:表达了距离之远,如涂泥般难以跨越。
  •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暗示诗人日夜忧虑,担心行动中的困难和危险。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卢谌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通过对比反哺之鸟与人类的行为,展现了生命的不同阶段和态度。
  • 含蓄表达: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 语言精炼:卢谌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每一句都充满了力度和节奏感。
  1. 历史背景
  • 东晋时期:这首诗创作于东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友人的遭遇和自己的心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描绘。
  • 政治动乱:东晋时期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战乱不断,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祸纷纷迁居江南,这种社会变迁直接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
  1. 社会意义
  • 反映时代精神: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个体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通过对友人的关怀和自我的反省,诗人表达了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 传递友情主题: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友情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卢谌的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不舍,体现了深厚的人际关系和人文关怀。
  1. 文化传承
  • 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卢谌的这首《赠刘琨诗 其十三》是古典诗歌中的一部分,它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同时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诗歌宝库,也为后人研究和理解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卢谌的《赠刘琨诗 其十三》不仅是一首情感细腻、艺术精湛的诗歌,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思想、情感和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