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骢白马

青骢白马紫丝缰,可怜石桥根柏梁。
汝忽千里去无常,愿得到头还故乡。
系马可怜著长松,游戏徘徊五湖中。
借问湖中采菱妇,莲子青荷可得否。
可怜白马高缠騣,着地踯躅多徘徊。
问君可怜六萌车,迎取窈窕西曲娘。
问君可怜下都去,何得见君复西归。
齐唱可怜使人惑,昼夜怀欢何时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青骢白马》是明代李攀龙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该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匹英俊的青骢白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其非凡的形象和独特的气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李攀龙(1514年—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他是“前七子”之后的主要成员之一,与谢榛、王世贞等共同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他的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宗工巨匠”。李攀龙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语言也极富韵律美,是明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2. 诗歌原文:《青骢白马·青骢白马紫丝缰》作者为先秦诗人无名氏,其古诗全文如下:青骢白马紫丝缰,可怜石桥根柏梁。汝忽千里去无常,愿得到头还故乡。系马可怜著长松,游戏徘徊五湖中。
  3. 诗歌解析
  • 形象描述:诗中的“青骢白马紫丝缰”,描绘了一匹英俊的白马,其鬃毛和缰绳皆为紫色,展现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气息。同时,这匹白马被拴在石桥根部的柏树上,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远行。
  • 情感表达:通过对白马的描述,诗人似乎在表达对自由、奔放人生的向往。同时,诗中的“石桥根柏梁”可能象征着旅途中的艰辛或考验。
  • 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文学中,马匹往往被视为速度的象征。诗中的白马可能也暗含着某种迅速消失或难以捉摸的意境,这与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超然脱俗相吻合。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期,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骢白马》的创作背景与明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文学流派:明代文学界存在“前七子”和“后七子”两大派别。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之一,与谢榛、王世贞等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这种文学复古运动强调回归古代文学的典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古典文学经典的推崇与模仿。
  1. 艺术特色
  • 修辞手法:诗中的修辞如“紫丝缰”和“琉璃紫鞍”,使用了丰富的颜色和质地的比喻,使诗歌的画面感更加强烈。
  • 结构布局:全诗采用了严谨的结构布局,从开头的描写到结尾的情感抒发,层层推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
  • 音乐节奏:明代文学注重音律美,李攀龙的这首诗在韵律和节奏上也下了不少工夫,读来朗朗上口。
  1. 影响评价
  • 后世影响:虽然《青骢白马》本身不是极为著名的作品,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李攀龙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读者反响:根据现有资料,《青骢白马》的读者群体较为广泛,既有文人雅士,也有普通民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青骢白马》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文学及社会文化的一扇窗户。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