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介绍

《拟行路难(其六)》是南朝时期的鲍照所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通过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示了他耿直倔强的性格。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鲍照(415年或416年—约466年),字明远,东海(今属山东)人,南北朝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著称于世,被后世传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之一。

  2. 诗歌原文及翻译

  • 面对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 大丈夫一辈应该能驰骋疆场,何必要屈身于官场之中。
  • 世间的贤圣都是贫困而不得志,更何况我们这些孤高且正直的人?
  1. 艺术特色:《拟行路难(其六)》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仕途挫折的愤慨与不平,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抑郁和无奈。
  • 形象比喻:通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等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主题深刻:诗歌不仅抒发了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

《拟行路难(其六)》作为鲍照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其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作品的社会意义。

注解

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弄儿:逗小孩。戏:玩耍。 

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