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穿针诗

岁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夕穿针诗》是南朝梁诗人柳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柳恽,南朝梁河东解人,字文畅,出身于文学世家。他年少时喜好学习,工于诗歌,并善尺牍。柳恽曾担任齐竟陵王法曹行参军、梁武帝时的左民尚书、广州刺史和吴兴太守等职。他的政绩清廉,受到民众的爱戴。
  • 文学地位:柳恽的诗作中既有传统的闺怨风格,也有更为开阔的意境。他在《七夕穿针诗》中不仅描述了七夕穿针的传统风俗,还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节日气氛和人物情感,使得作品内涵更为深厚。
  1. 诗句解析
  • 开篇:“代 马 秋 不 归,缁纨 无 复 绪”这两句描绘了丈夫远赴边地,而妻子独守家中的情景。这里的“代马秋不归”比喻丈夫远行的无奈与辛酸,而“缁纨无复绪”则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力感。
  • 中段:“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反映了在寒冷的夜晚,女子依然勤劳劳作的身影。这两句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 后段:“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则是对女子内心世界的深刻刻画,她眼中流露出的愁绪和眉头紧蹙都体现了她的忧郁和期盼。
  • 尾声:“流阴稍已多,馀光欲谁与”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孤独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伤和不舍。

《七夕穿针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传统节日习俗的诗歌,它还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而言,这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诗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