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基旧宇,盘岭跨南京。
睿心重禅室,游驾陟层城。
金略徐既动,龙骖跃且鸣。
涂方后尘合,地迥前笳清。
逦迤因台榭,参差憩羽旌。
高随阆风极,势与元天并。
气歇连松远,云升秋野平。
徘徊临井邑,表里见淮瀛。
祈果尊常住,渴慧在无生。
暂留石山轨,欲知芳杜情。
鞠躬荷嘉庆,瞻道闻颂声。
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讲解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讲解诗》是南朝梁时期诗人萧子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对政治、文化和宗教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北朝时期,一个政治动荡、社会转型的时代。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们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同时寄托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向往。萧子显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时代意义。
从艺术特色上分析,《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讲解诗》以严谨的结构、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全诗共七句,每一句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首句即点明了嵩岳和盘岭的地理位置,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地理基础。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对禅室和层城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氛围。特别是“睿心重禅室,游驾陟层城”这一联,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尊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活动。而结尾两句“高随阆风极,势与元天并”,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讲解诗》不仅是萧子显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南北朝时期诗歌发展的缩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