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久闲习,征战数曾经。
讲戎平乐观,学戏羽林亭。
西征度疏勒,东驱出井陉。
牧马滨长渭,营军毒上泾。
平云如阵色,半月类城形。
羽书封信玺,诏使动流星。
对岸流沙白,缘河柳色青。
将幕恒临斗,旌门常背刑。
勋封瀚海石,功勒燕然铭。
兵势因麾下,军图送掖庭。
谁怜下玉箸,向暮掩金屏。
从军行二首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以下是对《从军行二首 其一》的详细介绍:
- 诗歌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属于《从军行二首》中的第一首,具体时间为盛唐时期,大约在公元713年至741年之间。
- 作者:李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文学造诣闻名于世,被后世尊称为“诗仙”。
- 诗歌内容
- 情景交融:李白通过简洁有力的笔触,将战场的荒凉与战士的孤寂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凄凉而壮美的艺术效果。
- 边塞风光:诗中描绘了边疆的辽阔和自然环境的严酷,如沙砾、风沙等元素,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外,感受那份孤独与坚韧。
- 情感抒发:通过老战士的视角,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兵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表现战士的心理和战场的氛围,如“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等,这些形象鲜明,富有象征意义。
- 语言精炼:诗中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每一句都蕴含深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义,显示出李白驾驭文字的高超技巧。
- 结构紧凑: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展现了从战前到战后的完整过程,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 历史意义
- 文化价值: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从军行二首》不仅展示了唐代的军事文化,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教育启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诗歌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育和人生启迪,激发人们对于和平与发展的思考。
- 现代影响
- 广泛流传:《从军行二首·其一》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和传唱。
- 研究价值:作为研究唐代文学、军事思想及边塞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军行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战士情感的诗歌,也是唐朝边塞文化的缩影,更是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感受到古人对于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