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眺京洛,街巷何纷纷。
回首望长安,城阙郁盘桓。
日出照钿黛,风过动罗纨。
齐童蹑朱履,赵女扬翠翰。
春风摇杂树,葳蕤绿且丹。
宝瑟玫瑰柱,金羁玳瑁鞍。
淹留宿下蔡,置酒过上兰。
解眉还复敛,方知巧笑难。
佳期空靡靡,含睇未成欢。
嘉客不可见,因君寄长叹。
登高望春诗
介绍
《登高望春诗》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由沈约创作。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作者简介: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人,南朝梁代诗人、文学家。他在文学史上与何逊齐名,被誉为“永明体”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注重声律、对仗,开创了从古体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阶段。除了诗歌创作外,沈约还著有《宋书》、《沈隐侯集》等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内容概述:《登高望春诗》以登高望京洛为主题,通过对京城长安繁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诗中的“街巷何纷纷”、“回首望长安,城阙郁盘桓”等句,生动地捕捉了城市生活的热闹场景和历史古都的沧桑感。此外,诗中也不乏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春风摇杂树,葳蕤绿且丹”,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历史背景及影响:这首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以诗歌寄托哀愁,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登高望春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展示了沈约对京城繁华景象的热爱,更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艺术特色:沈约的《登高望春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首先,诗中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韵律之美;其次,对仗工整,体现了“永明体”的特点;再次,情景交融,既有对都市繁华的描绘,也有对历史古都的怀旧之情。这些艺术特征使得《登高望春诗》成为了研究沈约以及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资料。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登高望春诗》不仅是文学作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诗中所描绘的城市繁华和社会风貌,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此外,它也启示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醒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应忘记传统文化的价值。
《登高望春诗》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对于文学研究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和欣赏这首诗都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