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 真人东山还诗

连峰竟无已,积翠远微微。
寥戾野风急,芸黄秋草腓。
我来岁云暮,于此怅怀归。
霜雪方共下,宁止露沾衣。
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 真人东山还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沈约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描绘了诗人离开政治舞台后的心境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体现了沈约在人生道路上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追求。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号东阳,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幼时丧父,家境贫寒,但好学不辍,笃志好道,最终成为南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2. 诗词原文
    留真人东山还连峰竟无已,积翠远微微。
    寥戾野风急,芸黄秋草腓。
    我来岁云暮,于此怅怀归。
    霜雪方共下,宁止露沾衣。
    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3. 诗词解析
  • 意境描绘:“留真人东山还连峰竟无已”,此句通过描绘连绵不绝的山峰,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连峰象征着无尽的宁静与美好,而“竟无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宁静美的无尽追求。
  • 季节变化:“积翠远微微”,描述了秋天的山林景色,绿色植被覆盖着山坡,显得朦胧而又含蓄。这里的“微微”二字,既表现了秋日植物的颜色淡雅,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更迭。
  • 情感表达:“我来岁云暮,于此怅怀归”,表达了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天感到的孤独与寂寥。这里的“怅怀归”不仅指对故乡的怀念,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无奈以及对现状的不满。
  • 环境描写:“霜雪方共下,宁止露沾衣”,描绘了冬季的寒冷景象,雪花纷飞,冷气透骨。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反而以一种淡然的态度去面对这寒冷的天气,表现出一种超脱物外的境界。
  • 归隐愿望:“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愿望。这里的“掩柴扉”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场景,一个简陋的小屋,门前种有两株竹子,生活虽简朴却充满诗意。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绝句形式,通过对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诗句简洁明快,语言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音乐感。
  • 思想内涵:沈约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他对人生、政治的一种反思和思考。他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名利看淡、对官场厌倦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

可以看出《留真人东山还诗》不仅展示了沈约为诗人的一面,也反映了他对生活、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沈约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