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郢州城诗

魂兮何处返,非死复非仙。
坐柯如昨日,石合未淹年。
历阳顿成浦,东海果为田。
空忆扶风咏,谁见岘山传。
世变才良改,时移民物迁。
悲哉孙骠骑,悠悠哭彼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郢州城诗》是南北朝时期沈炯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魂兮何处返,非死复非仙。
    坐柯如昨日,石合未淹年。
    历阳顿成浦,东海果为田。
    空忆扶风咏,谁见岘山传。
    世变才良改,时移民物迁。
    悲哉孙骠骑,悠悠哭彼天。

  2. 诗歌内容解析

  • 灵魂归宿: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终结的思考和对死后世界的种种想象。”魂兮何处返”,暗示了死亡后灵魂可能的去向,既不是继续存活于人世,也不是超脱于尘世之外。
  • 时光流逝感:通过”非死复非仙”,诗人描绘了对生死界限模糊的感悟。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理解。
  • 历史变迁:”历阳顿成浦,东海果为田”,诗人以地理变化喻指历史的沧桑巨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
  • 怀念古人:”空忆扶风咏,谁见岘山传”,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表达了对英雄事迹与遗风的敬仰之情,并感叹其已难以见到这样的传奇。
  • 时代更迭:”世变才良改,时移民物迁”,诗人感慨时代的变迁导致人才流失,万物更新,从而反映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 哀悼英雄:”悲哉孙骠骑,悠悠哭彼天”,通过悲悼孙骠骑将军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其英勇牺牲的哀思,以及对英雄末路的同情。
  1. 创作背景
  • 《望郢州城诗》的创作时间及背景并不明确,但据诗中情感和意象推测,可能是在南北朝时期,具体创作年份不详。诗中的许多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都透露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政治氛围的影响。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死、历史变迁、英雄事迹等主题的深刻认识。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深沉: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无论是对生死的哲思,还是对英雄事迹的追忆,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望郢州城诗》作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瑰宝,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赞誉,也为人们提供了关于生命、历史和英雄主义的宝贵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