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诗

秦军坑赵卒,遂有一人生。
虽还旧乡里,危心曾未平。
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
犹疑屯虏骑,尚畏值胡兵。
空村馀拱木,废邑有颓城。
旧识既已尽,新知皆异名。
百年三万日,处处此伤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诗》是南北朝时期沈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更深入的解析: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诗句解读:“秦军坑赵卒,遂有一人生。”这两句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后遗留下来的悲剧。秦军的暴行导致赵国士兵死亡,幸存者则带着深重的创伤回到故乡。
  • 译文:秦军在战争中杀害了赵国的士兵,一个幸存者回到了故土。
  • 注释:这里的“桐柏”和“方山”可能是指历史上的具体地理位置,通过比较这些地名来增强表达效果。
  • 背景分析:《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诗》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事件之后创作,如战乱后归乡的场景,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1. 诗人简介
  • 生平经历:沈炯,南朝陈吴兴武康人,字礼明,或作初明。沈炯少有文名,曾仕梁、入王僧辩幕府,西魏陷荆州时被虏,因母在南而获归淮南。陈武帝即位后,加通直散骑常侍,参与军国大政。
  • 文学成就:他在梁朝为尚书左户侍郎、吴令,后因侯景之乱而逃难,并在陈朝获得重用,官至通直散骑常侍。然而,他的一生充满波折,最终因病去世于家乡。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沈炯的诗作常常流露出深沉的哀愁和对历史的反思,尤其是在描写战争和人民苦难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 语言风格: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 时代意义:作为南朝末期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给百姓带来的影响。

《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诗》是一幅描绘战争后幸存者心理的深刻画作。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动荡时代的悲壮与无奈。通过对这首作品的赏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还能从中获得对和平与人性深刻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