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坑赵卒,遂有一人生。
虽还旧乡里,危心曾未平。
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
犹疑屯虏骑,尚畏值胡兵。
空村馀拱木,废邑有颓城。
旧识既已尽,新知皆异名。
百年三万日,处处此伤情。
【注释】:
- 秦军坑赵卒,遂有一人生:赵国被秦灭亡后,秦兵在邯郸城下活埋了赵国士兵,后来一个生还的赵人。
- 虽还旧乡里,危心曾未平:虽然回到了故乡,但内心一直不安。
- 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淮河源头如同梧桐树一般高大挺拔,方山如同用刀削过一样险峻陡峭。
- 犹疑屯虏骑,尚畏值胡兵:担心遭遇北方的俘虏骑兵和胡人的兵马,害怕遭受他们的袭击。
- 空村馀拱木,废邑有颓城:空荡荡的村庄里只剩下倒塌的树木,废弃的城邑中还有残破不堪的城墙。
- 旧识既已尽,新知皆异名:曾经认识的老朋友都已经不在了,新认识的人却都换了名字。
- 百年三万日,处处此伤情:人生百年,有三千六百五十九天,处处都是伤心事,处处都有我伤心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还至方山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整首诗以强烈的情感为主线,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忧国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
首句“秦军坑赵卒”,直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秦灭赵。这句诗揭示了诗人的身世背景和历史背景,也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虽还旧乡里,危心曾未平”表现了诗人回到故乡后的复杂情绪。一方面诗人回到了熟悉的家乡,另一方面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下来。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担忧和不安。
第三句“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通过对比描绘出淮河源头如同梧桐树一样高大挺拔,方山如同用刀削过一样险峻陡峭的景象。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象征,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第四句“犹疑屯虏骑,尚畏值胡兵”,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北方敌人的担忧。诗人担心遭遇北方的俘虏骑兵和胡人的兵马,害怕遭受他们的袭击。这种担忧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危机的深刻认识。
第五句“空村馀拱木,废邑有颓城”,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荒凉景象。空荡荡的村庄里只剩下倒塌的树木,废弃的城邑中还有残破不堪的城墙。这些景象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感受。
最后两句“旧识既已尽,新知皆异名”,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朋友已经离去,而新的知已却换了名字的无奈和伤感。这种变化使得诗人感到孤独和无助,也更加突出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战争的影响的描述,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