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记室夜别诗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忽遗我,折桂方思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沈记室夜别》是南朝诗人范云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现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此诗以清丽之笔点明送行的环境,着在抒写别情中,穿插点染秋风、秋月、寒枝、霜猿之类物象,于流转之中展开一个凄清的境界,显示出离别之苦。具体如下: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据史载,此篇作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大约公元520年左右。
  • 作者经历:范云八岁时赋诗属文,“操笔便就”,“下笔辄成”(《梁书》),这是其早期代表作之一。
  1. 诗作内容
  • 抒情手法:诗中通过描绘旅途情景和抒发别情,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 物象描写:诗中穿插点染秋风、秋月、寒枝、霜猿之类物象,营造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离别的痛苦。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凄清的境界,展现了离别之苦与思念之深,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 语言优美:范云的诗作语言清新脱俗,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此诗被收录于《文选》,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后世评价:许多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都曾对《送沈记室夜别》进行过深入分析与评价,对其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认可。

对于《送沈记室夜别》的研究,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

  • 探讨范云与其他文人如沈约的交往及友谊。
  •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何反映当时社会文化背景。
  • 考察范云如何运用自己的才华和情感来表达对朋友的不舍。

《送沈记室夜别》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也展示了作者范云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卓越才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