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桂树诗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
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范云的《咏桂树诗》是一首咏物诗,而非文学作品。范云是南朝文学家,他的作品《咏桂树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深意的风格,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他是南朝竟陵王萧子良幕中的“竟陵八友”之一,与兄范缜一同被世人所知。范云在年轻时随姑父袁叔明学习《诗》,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和记忆力,六岁时便能背诵九纸书。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2. 诗歌原文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3. 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描写八棵树在四季中始终保持繁花似锦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首句“南中有八树”指的是桂树,象征着恒久不变的繁荣。然而接下来的“繁华无四时”则揭示了即使是这些常绿树种也无法逃脱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后两句“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以及生命短暂的本质。

范云的《咏桂树诗》虽然不是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范云的作品反映了南朝时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