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道五首 其四

百尺瞰金埒,九衢通玉堂。
柳化尘里暗,槐色露中光。
游侠幽并客,当垆京兆妆。
向夕风烟晚,金羁满洛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洛阳道五首 其四”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储光羲的作品之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储光羲(约707-约760),唐代著名诗人,字号不详,兖州人士,一说润州人士。他早年进士及第,后曾担任监察御史,因参与安史之乱而受到牵连,最终被贬逐岭南,终老于世。他的诗歌追慕魏晋,效仿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作品以质朴见长。他著有《储光羲集》,为后人研究唐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源。
  2. 诗歌原文:洛水春冰开,洛城春水绿。朝看大道上,落花乱马足。剧孟不知名,千金买宝剑。出入平津邸,自言娇且艳。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春风二月时,道傍柳堪把。上枝覆官阁,下枝覆车马。洛水照千门,千门碧空里。少年不得志,走马游新市。
  3. 艺术手法:储光羲在创作中擅长使用对比和衬托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在描绘洛水两岸的美景时,通过“洛水春冰开,洛城春水绿”两句,作者巧妙地将冬日的冰冷和春天的融暖进行对比,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季节变化带来的美感。同时,通过对“落花乱马足”的描写,既表现了春天的繁华,也暗示了青春易逝、时光易逝的主题,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此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大道直如发”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及其内心的平和与超脱。通过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4. 社会意义:储光羲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美好春景的赞颂,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中的“五陵贵公子”和“少年不得志”等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青年士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公平和个人价值的深切关切,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忧国忧民之情。

储光羲的《洛阳道五首 其四》作为唐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一,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从历史意义上,都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