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汉高庙诗

昔在唐山曲,今承紫贝坛。
宁知临楚岸,非复望长安。
野旷秋先动,林高叶早残。
尘飞远骑没,日徙半峰寒。
徒然仰成诵,终用试才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赛汉高庙诗》是南朝梁诗人庾肩吾的作品,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迁和文学特色。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具体时间为梁简文帝年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变的时期,社会政治局势频繁变动,文化艺术亦随之发展。
  • 此诗的创作背景与南北朝时期的高帝庙有关,高帝庙作为纪念国家先贤之地,常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此诗可能与祭祀或颂扬相关人物有关。
  1. 诗歌主题
  • 诗中通过描绘唐山曲与紫贝坛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感的感叹。从”昔在唐山曲,今承紫贝坛”开始,便透露出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转移。
  • 同时,诗中的”宁知临楚岸,非复望长安”反映了作者对过去与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 此外,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如“野旷秋先动,林高叶早残”等句子,展现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和季节的更迭。
  1. 艺术特点
  • 《赛汉高庙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 诗中运用了大量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将高帝庙比作“山宫类牛首”,将“林高叶早残”与“日徙半峰寒”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社会影响
  • 作为南朝梁诗人庾肩吾的代表作品之一,《赛汉高庙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 在文学史上,《赛汉高庙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之作。

《赛汉高庙诗》不仅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古代文人的文采风流,还能从中感悟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