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河曙耿耿诗

耿耿长河曙,滥滥宿云浮。
天路横秋水,星衡转夜流。
月下姮娥落,风惊织女秋。
德星犹可见,仙槎不复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河曙耿耿诗》是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张正见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作品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张正见,南朝陈清河东武城人,字见赜。他好学有清才,在梁武帝太清初通过射策高第成为邵陵王国左常侍。元帝立后,升迁为彭泽令。入陈后,张正见累迁至通直散骑侍郎,宣帝太建中去世,年仅四十九岁。

  2. 诗歌原文
    天路横秋水,星衡转夜流。
    月下姮娥落,风惊织女秋。
    德星犹可见,仙槎不复留。

  3.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张正见的诗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著称。本诗通过描绘秋日河流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变迁的感慨。
  • 语言精炼:张正见的五言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例如,“天路横秋水,星衡转夜流”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 象征寓意:在这首诗中,月亮和织女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月亮的落下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而织女的秋天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作为南朝末年的文人,张正见的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他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个人经历:张正见的仕途经历也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基层官员到朝廷重臣的转变,使得他在诗歌中既有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张正见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各种意象,如“秋河”、“月下嫦娥”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增强了诗歌的内涵。
  • 节奏韵律: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也体现了张正见的匠心独运。通过对诗句的精心组织,使得诗歌既具有音乐美,又富有诗意。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张正见的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在内容上也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张正见的诗歌都有很高的评价。唐代诗人韩翃甚至称赞其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秋河晓碧”,显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秋河曙耿耿诗》不仅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篇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跨越时空,至今仍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研究和欣赏张正见的这首诗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