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遁羽客,岩穴转蒙笼。
云归仙井暗,雾解石桥通。
影带临峰鹤,形随杂雨风。
寻师不失路,咸欲驭飞鸿。
赋得山卦名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山卦名诗》是南北朝时期张正见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张正见巧妙地运用意象与比喻,将自然景观与抽象概念结合起来,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以下是对《赋得山卦名诗》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张正见是南朝陈时期的诗人,字见赜,出生于清河东武城。他的文学成就颇高,曾受梁武帝的赏识并担任过官职。然而,他在入陈后因年仅四十九岁便去世,使得其作品也未能充分展现于世。
诗歌原文:《赋得山卦名诗》全文如下:“蓬莱遁羽客,岩穴转蒙笼。云归仙井暗,雾解石桥通。影带临峰鹤,形随杂雨风。寻师不失路,咸欲驭飞鸿。”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自在逍遥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折射出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艺术特色:此诗采用平实的语言,却能描绘出极为细腻的景象和深刻的情感。例如,“云归仙井暗,雾解石桥通”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和宁静的氛围。而“寻师不失路,咸欲驭飞鸿”则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向往自由飞翔的愿望。这种将自然景观人格化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历史意义: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赋得山卦名诗》作为南北朝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赋得山卦名诗》不仅是研究南北朝诗歌风格、题材及表达技巧的重要文献,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的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赋得山卦名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歌的艺术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