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魄当虚闼,清光流思延。
延思照孤影,凄怨还自怜。
台镜早生尘,匣琴又无弦。
悲慕屡伤节,离忧亟华年。
君如东扶景,妾似西柳烟。
相去既路迥,明晦亦殊悬。
愿为铜铁辔,以感长乐前。
拟明月照高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北朝诗人萧衍的《拟明月照高楼》
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一首名为《拟明月照高楼》的作品,它出自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萧衍之手。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背景:萧衍,南朝梁武帝,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作为一位帝王,他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其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状况。
诗歌原文:圆魄当虚闼,清光流思延。 延思照孤影,凄怨还自怜。 台镜早生尘,匣琴又无弦。
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圆魄当虚闼”,形容月亮如同一个完美无瑕的圆形窗户,映入诗人的眼帘;”清光流思延”,则描绘了月光洒满大地,照亮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台镜早生尘”,意味着诗人的居所已经变得陈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生活的沧桑;”匣琴又无弦”,则暗示了音乐的中断,可能是由于战乱或生活的压力导致无法继续弹奏。
历史影响与价值: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南北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拟明月照高楼》不仅是一首表达相思之苦的抒情诗,更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