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太子秋晚诗

副君乘暇景,临秋坐北宫。
杏梁照初月,莲池引夕风。
清晖洞藻井,流香入绮栊。
鹊声时徙树,萤光乍灭空。
凉氛散簟席,露色变林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太子秋晚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萧晔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宫廷秋景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好。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 副君乘暇景:副君在闲暇之际观赏着美好的景色。
  • 临秋坐北宫:坐在宫殿的北侧,面对秋天的景象。
  • 杏梁照初月:明亮的杏梁下,初升的月亮投射出柔和的光芒。
  • 莲池引夕风:荷花池畔,晚风轻轻地吹过。
  • 清晖洞藻井:清澈的光影穿透藻井,映入绮丽的窗棂。
  • 流香入绮栊:香气从精美的窗户中飘入,与绮丽的居室相映成趣。
  • 鹊声时徙树:有时传来喜鹊的叫声,它们在树木间跳跃。
  • 萤火乍灭空:忽然熄灭的萤火虫光芒,显得更加静谧。
  • 凉氛散簟席:凉爽的空气中,席子的纹理开始变得松散。
  • 露色变林丛:露水在林间草丛中闪烁,逐渐变化着色彩。
  1. 艺术手法
  • 意象描绘:《奉和太子秋晚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 意境营造:诗中不仅展示了秋天的美丽景象,还营造了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秋日之中。
  1. 文化价值
  • 历史传承:《奉和太子秋晚诗》作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审美表达:诗中的美景描绘和情感表达,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赞美,展现了他们的审美追求。

《奉和太子秋晚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