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月诗

兔丝生云夜,蛾形出汉时。
欲传千里意,不照十年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华月诗”是萧纲的咏物诗,其中“兔丝生云夜,蛾形出汉时”表达了作者对遥远距离和相思的感怀。以下是关于此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萧纲(503―551),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朝梁文学家。
  • 时代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和政治分裂时期。尽管这一时期政治动荡,但文学作品却依然繁荣,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1. 作品风格
  • 诗歌形式:“华月诗”是一首咏物诗,即通过描写具体的物体来表达诗人的感慨或寄托某种思想情感。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艺术成就:这首诗以其精巧的结构、深邃的内涵以及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也体现了南朝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1. 主题内容
  • 相思之情:诗句“兔丝生云夜,蛾形出汉时”描绘了一幅深夜景象,兔子的毛发在月光下生长,如同蛾子从古代飞出,象征了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深远。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中离别和等待的情感深度。
  • 离愁别绪:诗中的“欲传千里意,不照十年悲”表达了一种无法跨越的距离感和深深的哀愁,传达出了作者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深切思念与牵挂。

“华月诗”作为萧纲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