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秋散诗

负疾固无豫,晨衿怅已单。
气交蓬门疏,风数园草残。
荒墟半晚色,幽庭怜夕寒。
既悲月户清,复切夜虫酸。
流枕商声苦,骚杀年志阑。
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
傥结弦上情,岂孤林下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园中秋散诗》是南北朝时期鲍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通过几个关键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出身贫寒。元嘉十六年(439年),为谋求官职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到江州任刺史。
  • 文学成就:在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因刘义庆病逝而失职在家闲居,历任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大明五年(461年),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1. 诗歌原文
  • 负疾固无豫。晨衿怅已单。气交蓬门疏。风数园草残。荒墟半晚色。幽庭怜夕寒。既悲月户清。复切夜虫酸。流枕商声苦。骚杀年志阑。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傥结弦上情。岂孤林下弹。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园中秋散诗》以其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诗中的“负疾”、“荒墟”、“夜虫”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和寂寞的秋夜画面。
  • 语言精炼:鲍照的诗歌语言简练,善于运用典故和自然景物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如“既悲月户清”、“复切夜虫酸”,通过描写月光和夜虫的声音,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内心的痛苦。

《园中秋散诗》不仅是鲍照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才情,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